【我的耗材网 www.wdhc.cn】当然在生产过程中,进行校对原稿与复制品的最佳条件,莫过于等同印刷品最终的观察环境。但是我们所有的印件,都不只复制给一个客户,可能成千,甚至上万的人都有机会接触我们的印刷品,那么我们要设计成千上万的观察环境吗?众所周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因为光源是会随着时间、环境而改变,物体在不同光源下都有不同的呈色情况,如果要生产适合不同光源下观察的印刷品,成本、人力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。因此,我们必须制定一个客观而标准的环境,确保在整个生产中能使用统一的观察条件。
5000K 的误解
有些厂家会说自己用的对色稿光源(已是5000K色温的光源,为何到客人那里同样是5000K的光源环境,稿件的色彩仍有误差呢?)我们先排除印刷质量的问题,再将这段话分拆一下。首先回答光源的问题。其实5000K只是形容光源的色温,并不代表光源的全部。正确来说由D50标准照明体所发出的光源才是认可的印刷工艺用的光源指标。请大家必定要清楚知道,这种光源发出的除要有合适的色温外,还要有足够的显色性。
先说说5000K色温的由来。我们将一具能完全吸收与放射能量的标准黑体加热,当温度逐渐升高,其发出光源的颜色亦随之而变化,如正午日光的色温为6500K,当此黑体加热到6500K时,其光源颜色等同正午日光的颜色,我们亦以此来量化光源的颜色。而5000K色温,就是把该黑体加热到5000K时,其光色变化呈白色,并测量其光谱能量分布,蓝绿红区的波段能量呈等能状态,亦即最理想的白光,偏色情况最低,因此印刷工艺选用5000K色温的光源,不强调哪一种颜色比另一种好。
另外,就是显色性的问题。显色性就是指物体于日光与人工光源照射下颜色的相符程度,物体在日光中所呈现的颜色是最准确的,因为日光中的光谱能量分布最全面,亦能够完整表达物体的颜色(此时日光的显色指数为最高的100Ra)。但是人造照明体因应不同物料,其光谱能量分布仍与日光有很大差别,然而,就算照明体色温已达5000K的人造白光,物体颜色仍与日光下看到的有所不同。多数问题都是人造光源中往往会缺少某些单色光成分,其显色指数亦低于100Ra。显色指数的高低,代表了该物体的失真情况。
但是有高的显色指数并不代表没有偏色。紧记光源的色温与显色性要相互配合,色温是光源色的指标,显色性则是光的质量指标。CIE D50标准照明体的订定,就是说明光源的质素色相要标准化。 标准照明体与标准光源
CIE 国际照明标准协会有见不同光源对物体都有不同程度的颜色影响,因而规定了下列的标准照明体,并指定其光谱能量分布。
然而,上述的标准照明体能够由不同的光源组合来实现(仿真光谱能量分布),但是不同的物质均有不同的稳定性,所以CIE推荐一系列标准光源(人造光源)来配合上述的标准照明体。
ISO 3664标准观察条件 谈及那么多的光源及照明体的数据,那么怎样才是一个最理想的对色稿环境呢?于1975ISO国际标准认证协会已提出《ISO 3664观察色彩透视片和复制品的照明条件》(新版本为ISO 3664:2000),其中提及在印刷复制工序中的观察条件,见下列四点:
1.照明光源的光谱能量分布
2.光源的发光程度和均匀度
3.观察环境条件—
i)观察环境—
ii)照明
4.照明环境的稳定性
其实ISO 3664:2000对照明光源的要求更严格,它考虑了现今倡议的新彩色成像技术及打样系统,同时亦对物料在不同光源下,产生同色异谱的问题作出规限,并且针对UV上光剂的效果对印刷品的影响,而制订这个新标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