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提示:讯:上世纪九十年代,是我国出版界引进西方图书的高峰期,DK正是我们围观与围攻的重点。有名的如他们的目击者丛书,早期曾经以直销的方式,在中国市场试水,我还专门派人与他们接触过。后来在几届法兰克福书展上,我经常在DK展台中转来转去,他们的图片书做得确实漂亮,精装,大开本,洁白的铜版纸上,摆满色彩夺目的示...
讯:上世纪九十年代,是我国出版界引进西方图书的高峰期,DK正是我们围观与围攻的重点。有名的如他们的“目击者丛书”,早期曾经以直销的方式,在中国市场试水,我还专门派人与他们接触过。后来在几届法兰克福书展上,我经常在DK展台中转来转去,他们的图片书做得确实漂亮,精装,大开本,洁白的铜版纸上,摆满色彩夺目的示意图片,许多常见的题目,像葡萄酒、摄影、食材、育儿……经DK一做,立即从同类书中跳出来,让人们脱口称赞:“这一定是DK的书!”所以,无论是站在出版人还是读书人的角度,我非常想了解DK的经营之道。这本《我在DK的出版岁月》,我断断续续读了三个月,竟把那书看了三四遍。这位戴维斯先生文笔真好,在我的阅读经历中,几乎没见过如此善写的出版人。全书的故事起承转合,跌宕起伏,首尾呼应,一气呵成,确实让我读出了文学作品的味道。看到后面时,经常会把前面的情节再温习一下、对照一下、梳理一下;有时忍俊不禁,口中还会喃喃自语:“如此美妙的文笔,应该去写小说啊!干嘛来做出版呢?”
我已经好多年不看小说了。这回好,读着小说一样的文字,把DK出版经验挖掘出来,一举两得。更重要的是,作为出版家,戴维斯先生果然名不虚传,他每一次煽情的字里行间,确实蕴藏着许多真知灼见,让我由衷敬佩。
DK创建于1974年,由四个从大出版公司MB跳槽而来的家伙,野心组建。他们说MB的工作太循规蹈矩、坐享其成,很难产生创作冲动,缺乏创新空间。本书作者戴维斯先生是四人之一,他们的头儿是彼得·金德斯利先生,被称为“革命性的美术编辑”,再加上制图师克里斯托弗·道林先生,这一定是后来DK图书偏重内容与形式美妙结合的重要基础。
评述DK案例之前,我先复述一下出版社类型的界定。出版有编、印、发三个环节。按照逻辑学定义,建立一家出版社,它的充要条件是“编”,它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是“印”和“发”。当然,中国特色的“卖书号出版社”,不遵循此定义。
DK是从“编”起家的,他们的工作路径是:创意选题——邀请作者——编辑加工——版面设计——版权营销。此类出版社的主战场是“内容建设”,忙活一年,最终拿着几叠设计样张或几本预装的样书,到法兰克福书展上推销版权。
1975年,DK第一次参加法兰克福书展,只带去两三个出版计划的样张。戴维斯先生描述当时的惨状:他们租不起展台,住在爬满蟑螂的小旅店里。白天,像驴子一样,肩上驮着美术袋,在巨大的展场中跑来跑去。每钻进一家大出版公司,在对方奇异的目光下,一面慌乱地掏出样张,一面结结巴巴地介绍选题,“活像行乞的托钵僧”。但是,当对方看到DK出版样张时,他们的目光由不屑化为惊奇,再由惊奇化为欣赏了。结果,几个野心家得到了回报,其中《摄影全书》,不久就成了百万册的畅销书。这就是“内容建设”的力量!按照这样的方式,DK运行了三十个月,只出版七本书,其中有四本印数达到百万册以上,它们是《摄影全书》、《自耕自食大全》、《摄影手册》和《你们的宝宝》。他们成功了。
1982年,DK第一次在书脊上印上自己的书标,健全了编、印、发生产线。到1998年,他们制作的图书已经超过两千四百种,绝版率不到百分之二十;他们每年销售图书、光盘、录像带六千多万件,遍布一百一十五个国家,五十种语言,与全球四百多家出版社有生意往来,其中有兰登书屋、读者文摘、拉鲁斯、企鹅等。仅在1998年,他们的大畅销书如《急救手册》、《家庭医药指南》和《医药大百科》,印数都在六百万册以上;“目击者丛书”以十六种语言出版达一百种,印数三千八百多万册。